丹东小伙看抗美援朝旧书,找到村里的“二大爷”:您是书中英雄吗

2021-11-16 08:19

  20世纪60年代,在辽宁丹东的金山镇,有一个山城村,为了村集体创收,村上组织一些年轻人到当地造纸厂帮忙搬书,消息一出,村里的年轻人踊跃报名。
  有一个叫张德胜的年轻人,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乐于助人,这样的场合怎么能少得了他,也报名参加,当天,村里一群年轻人来到了造纸厂。
  造纸厂里堆了很多旧书,这些旧书是用来制作纸浆的,年轻人体力好,干活麻利,很快就搬完了,厂里非常满意,离开前,允许他们挑几本品相还好的旧书带走。
  张德胜平时酷爱看书,尤其喜欢军事类的书,他在书堆中翻来翻去,还真让他找到一本,书名叫《战斗在朝鲜》,还没看书中内容,张德胜已经知道,这本书是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书,像发现了宝贝似的,从书堆中抽出来,高兴地回家了。
  回到家,他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,打开书翻看起来,翻着翻着,他看到一篇《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》的文章,停了下来,心里想:这个名字怎么这么耳熟?他又继续翻页,发现书中还印有这个人的照片。
  张德胜一看,这不就是村里的“二大爷”吗?他怎么跑到书里了?好奇心驱使,他读完了整个故事,内容人物的事迹,令人非常感动,他决定找“二大爷”问个明白。
  “二大爷”是村里生产队队长,叫孙景坤,因为在家族中排行老二,所以村里人的年轻人都叫他“二大爷”,为人和蔼,工作能力强,村民们都尊敬他。
  张德胜知道,此时“二大爷”一定在生产队,于是夹着书,连跑带颠地来到生产队,找到“二大爷”,急忙说:“二大爷,我有件事儿要问你!”
  孙景坤当过兵,上战场打过仗,这是村里人都知道的,张德胜勤学好问,所以闲着没事儿就来问问题,孙景坤心想,这小子今天又有什么问题?
  张德胜问:“二大爷,我今天看了一本关于抗美援朝的书,里面的一个英雄太厉害了,他也叫孙景坤,是不是你?”孙景坤一愣,因为他认字不多,所以让张德胜念给他听。
  张德胜一字一句地读,孙景坤听得很认真,当听到副连长支全胜时,他突然神色一动,说:“是我!”张德胜放下书,抬头看着眼前这个庄稼汉,再熟悉不过的“二大爷”竟然是英雄,顿时心生敬畏。
  之后,张德胜变成了村里的“大喇叭”,到处宣扬:“二大爷厉害了,是朝鲜战场上的英雄!”村民们得知消息后,都纷纷跑到孙景坤家里,打听曾经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,而孙景坤却从不多说什么。
  虽然大家都知道孙景坤是英雄,但是孙景坤并没有因此觉得高人一等,真诚做事,诚恳待人,还是那个平易近人,村民心中的“二大爷”,时间一长,人们就淡忘了这回事儿。
  直到1990年,村里来了一位丹东电视台的记者,采访村里种大棚蔬菜的新闻,在采访的过程中,村干部告诉记者说:“我们村里有一个战斗英雄!”记者一下子产生了兴趣。
 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,记者来到了孙景坤的家里,慢慢地,有很多村民也跟了过来,都聚在孙景坤家里,记者采访了孙景坤,战场上的英雄面对镜头却变得害羞起来,说着自己曾经在战场上的故事。
  说完后,孙景坤从家里翻出一个布包,裹得严严实实,当孙景坤打开后,大家看到的是一枚枚奖章,看得记者和村民们目瞪口呆,钦佩不已。
  很快,发现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孙景坤的消息,在丹东市传开了,随之而来,前往老英雄家里慰问的人越来越多,而各种荣誉和表彰更是不断,但给孙景坤老人造成了负担,“抱怨”记者说:“家里总来人,地里的活都没时间干了!”
  所有人将孙景坤视为英雄,但是他却始终不忘初心,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农民。
  那么,孙景坤英雄有这么什么样的传奇经历呢?
  孙景坤,1924年出生,在山城村的旁边就是鸭绿江,1948年,24岁的孙景坤已经是村农会副主任,1月,孙景坤完成了人生的婚姻大事,迎娶了一位农家姑娘。
  婚后,孙景坤并没有安然地享受婚姻生活,而是去报名参军,当时村里共有12个人报名,一周后,孙景坤就背上行囊,离开妻子,告别家人,开始他的军旅生活,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。
  进入部队后,孙景坤被编在第3纵队8师24团7连,成为一名机枪手,后来所在部队改为第40军119师357团7连,从军不到一个月,孙景坤就参加了解放四平战役,这是他第一次上战场。
  上了战场,孙景坤算是见识到了什么枪林弹雨,没开枪前有点害怕,但是开枪打起来后,就不知道害怕了,越打越兴奋。
  之后,孙景坤随部队参加了包围长春,攻打阜新、黑山阻击战,还有平津战役、解放长沙战役,解放海南岛等大大小小很多战役,渐渐地,胆子变得越来越大,战场上,他英勇作战,冲锋陷阵。
  在1948年,攻克义县战斗中,孙景坤负伤,敌人的子弹像雨后春笋般向他射来,而一块弹皮钻进了他的大腿,一直没有取出来,战斗结束后,孙景坤荣获二等功,在其他战役中,又获二等功,三等功一次,可以说,孙景坤在边打仗边成长起来的。
  1950年4月,孙景坤所在部队119师参加了解放海南战役,这是孙景坤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战斗。
  战士们乘着木船,冒着敌人炮火,向海南岛进发,敌人攻击的炮火十分猛烈,木船被击中,敌人投射的炮弹在船内不断爆炸,船被炸烂,人随着木船落入海中,瞬间,血染海面。
  幸存的战士们立刻坐上小船,朝岸边继续前行,就在接近登陆点时,孙景坤乘坐的小船不幸中弹,立刻翻船解体,危急时刻,孙景坤快速抓住了一块木板,拼命游上岸,回头一看,整个海面一片狼藉,一个排只剩下了12人。
  孙景坤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,身上留下了很多伤疤,大大小小共有20多处,战场上,受伤是在所难免的,但每一个伤疤都是勋章,都是一个战争的故事。
  同年6月,朝鲜战争爆发,美国侵略的魔爪伸到了孙景坤的家乡丹东,此时,119师接到命令,紧急赶赴丹东,为了抗美援朝做准备。
  从离开家乡后,孙景坤再也没有回过家,这是他第一次回家乡,即使驻军离家更近,当有战士问起他的家人时,虽然无比想念,但是他清楚,当即战况紧急,他不能回家,待命40天里,也从未提出过回家探望的要求。
  1950年10月19日晚,孙景坤所在第40军跨过鸭绿江大桥,秘密地前往朝鲜战场。
  经过六天的行军,部队来到了朝鲜战场的西线,此时,与正向北犯进的敌人相遇,志愿军犹如猛虎一样,打得敌人措手不及,但孙景坤却在战斗中又受了伤,这次他不得不退出前线,到后方治疗修养。
  躺在床上的孙景坤,度日如年,天天盼着伤好起来,尽快回到战场,经过修养,伤口刚愈合,孙景坤急忙申请,要回前线打仗,他态度坚决,最后组织同意,他穿上军装,抱着“死也要死在战场上”的决心,重返战场。
  于是,孙景坤跟随往前线运送军用物资的志愿军队,再一次跨过鸭绿江,孙景坤心里想得满是回战场后的事情,途中遭遇敌军空袭,只听见“轰轰”的声音,敌机狂轰滥炸,志愿军车翻人散,因此孙景坤也走散了,人生地不熟,只好沿着铁路返回丹东求助。
  回到丹东军部后,得知他所在357团正在砥平里集结,前线战事激烈,孙景坤恨不得马上飞过去,很快,他又一次跟随志愿军的过江军列,第三次过鸭绿江,向部队奔去。
  1951年2月,砥平里反击战开始,战争非常激烈,战士们极度疲劳,而且粮食供给不足,战士们只能每日一餐,甚至数日一餐,但在这样的困境下,打出了铮铮铁骨,战后,357团7连被命名为“硬骨头连”,全体记大功一次,授予锦旗一面。
  1952年,上甘岭战役打响,在抗美援朝期间,孙景坤参加过大仗小仗几十场,最惨烈的莫过于上甘岭战役,志愿军和敌军正面开战,火力全开。
  敌军出动320门大口径炮、47辆坦克,还有50多架飞机,集中火力,密集攻击志愿军所在阵地,炮弹的密度达到每秒6发,烟火弥漫,气浪横冲,炸得山摇地动,战士们感觉像坐船在海面上漂浮。
  10月26日,357团8连连长支全胜,带领2排战士官兵镇守161高地,在敌人的飞机和坦克配合攻击下,志愿军伤亡很大,几乎陷入枪尽弹绝的境地,情况十分危急。
  此时,孙景坤收到任务,支援161阵地,向前方搬送10箱手榴弹,之前已有8批战士送过,但因为敌人火力太猛,均告以失败,此时是中午,容易暴露目标。
  但是孙景坤也毫不犹豫答应,立刻带领9名战士,每人扛一箱手榴弹,看准时机,从坑道钻出,顶着敌人炮火,朝阵地快速移动,最后成功送到阵地。
  连长支全胜抱住孙景坤,激动地都要哭出来,大声说:“你们来得太及时了!”
  孙景坤返回阵地,继续作战,他猛烈地朝敌人射击,这时,孙景坤发现从空中飞过来一个手雷,落在掩体前,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抓起手雷朝敌人就扔了过去,落地瞬间爆炸,炸得敌人四处乱飞。
  过了一会,敌人又向他们扔手雷,因为孙景坤的地理优势,敌人是仰攻,所以无法准确判断他的位置,这一次手雷距离掩体稍微远一些,用手够不到,孙景坤冒险从坑道探出身子,用冲锋枪一碰,手雷顺势滚了下去,敌人又被炸开了。
  尽管敌人一波又一波地猛烈攻击,但在孙景坤的带领下,直到夜晚,共击退敌人6次进攻,而且无一人伤亡,在他们的阵地上,横七竖八地躺着21名敌人的尸体。
  战争结束后,上甘岭已经被削去2米高,脚下的土又松又软,一两米厚的岩石沙土被炸酥了,用脚拨一拨土,土里密密麻麻地全是弹壳和弹皮,因为孙景坤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,荣立一等功。
  1953年6月,国家授予孙景坤一级战士荣誉勋章,一个月后,作为人民志愿军英雄回国报告,收到了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。
  抗美援朝结束后,1955年,孙景坤选择回乡务农,他本可以有机会留在城市,但是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,决定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。
  跟普通的退役军人一样,在当地办理党关系,向相关部门提交了退役手续,但一字未提自己曾经获得的功绩,默默收在家中。
  回乡几天后,孙景坤就拿着农具,到生产队干活,之后,还当上了生产队队长,从此,他觉得身上多了一份责任,每天早出晚归,拎着一把锄头或铁锹就出门了,走到哪儿,干到哪儿,一心投入到全村的建设。
  当年,村旁有一条小河引发水灾,淹没了周围的庄稼,孙景坤带头用篮子挑土,搬石头,带领乡亲们修了一个简易堤坝,保护了庄稼,鼓动并带领村民植树,用了短短几年,家乡就种满了松树和板栗树,大大改善村里的环境。
  1984年,村中有一个年过80的崔大爷,他是村中的五保户,生活十分困难,他和老伴都身患多种疾病,身边无子女照顾,孙景坤心里一直牵挂着二位老人,最后在孙景坤的照顾下,安享晚年。
  孙景坤共有7个儿女,他的大女儿叫孙美丽,但他的命运却没有名字那么“美丽”,从小患上了小儿麻痹症,到了入学的年纪,虽然学费只有4块钱,但家里也拿不出来,作为生产队队长,其实如果写一封介绍信,大女儿完全可以免费上学,但是孙景坤却没有这么做。
  在山城村,经常有单位来招工,而孙景坤总是把工作机会让给别人,孙景坤不仅对自己,对自己的子女们也一样,有一年,电信局到村里招聘一批话务员,而大女儿孙美丽被选中,父亲孙景坤看名单上有女儿的名字,立刻让人拿下去,愣是没让去,机会又让给了别人,因此,受到女儿不少埋怨。
  于是,孙景坤的子女们就打消了招工的念头,大儿子孙富贵得知,国家在农村征兵,决定去参军,这次父亲并没有阻拦,双手赞成,而且还送给儿子一块毛巾作为礼物,这块毛巾不是普通的毛巾,上面印有“祖国人民慰问团”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的字样。
  当时,同村的张德胜也想要参军,但当时以他们家的条件,父亲在县里粮食局工作,不符合征兵标准,张德胜的父母和孙景坤关系不错,因此向让他给说个情,但被孙景坤毫不留情地拒绝了。
  虽然被拒绝,但是张德胜一家人对孙景坤却抱怨不起来,孙景坤为人正直、坦荡,堂堂正正,得到村民的敬重,对得起一撇一捺的“人”字。
  2016年5月,孙景坤将自己的立功证书、立功喜报捐献给了丹东抗美援朝博物馆,他说:“和牺牲的战友们相比,我还活着,已经很幸福了!”
  为了方便照顾,96岁高龄的孙景坤被安排住进丹东市光荣院,他唯一的要求就是,在他的床头前,挂上他的志愿军老军装。
  距离光荣院大约十公里处,鸭绿江大桥旁的广场上,有一群市民穿着志愿军军服排队整齐,高声唱着志愿军的战歌,躺在床上的孙景坤老人,听着歌声,熟悉的旋律,让他留下了眼泪。
  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……”